《洛阳日报》报道河科大依靠协同创新实现合作共赢
校新闻中心讯 《洛阳日报》2017年2月22日首版报道《河科大:依靠协同创新 实现合作共赢》,全文如下:
- 作者:厘米教育 来源:河南科技大学| 2017-02-22 16:27:18
校新闻中心讯 《洛阳日报》2017年2月22日首版报道《河科大:依靠协同创新 实现合作共赢》,全文如下:
研发新工艺28项,开发新产品26种,实现成果转化近200项,增加产值400多亿元,多次获国家科技奖项,创7项世界第一……
一组数据,显示着有色金属共性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获得的巨大成就。而这,仅是河南科技大学两所创新中心中的一个。
近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谢伏瞻,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润儿等来洛调研指导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洛阳片区建设,第一站就到了河南科技大学。
借助共同搭建的有色金属共性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机械装备共性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近年,河南科技大学与合作企业开展“集团作战”,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从而成为企业技术服务的“救助站”、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大平台”,使参与各方实现共赢。
服务产业基础
研究新型成果
这几天,有色金属共性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实验室里一派繁忙,该中心主任谢敬佩正向学生展示一张金属箔。
乍看平常无奇,但经过仔细观察,学生们惊异地发现,这块厚度仅0.1毫米的金属箔能呈现一面是铝、一面是铜的外观,且毫无粘贴痕迹。这就是该中心的最新科研成果之一——异种金属复合板带轧制工艺及装备技术。
“有色金属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人们曾有一个梦想:要是能发现一种金属具备所有金属的优点就好了。目前我们开发的这项技术,就在接近这个梦想。”谢敬佩说,这片铜铝金属箔,既有铜的导电性能,又有铝的轻金属特质,在成本上较普通产品也大为降低。
谢敬佩表示,河南是有色金属大省,而有色金属产业是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支撑,因此该中心是在服务当地发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成立以来,有色金属共性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就与我市骨干企业合作,初步建立了有色金属绿色冶金、有色金属新材料设计与开发、有色金属先进加工技术三个创新平台,收获了一大批协同创新成果。
例如,今年年初,由该中心牵头申报的《重型装备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项技术保障了重型装备的制造能力,使得中信重工得以成功浇铸世界最大铸件。
此外,与洛阳钼业开展相关研究,成功打破国内市场大型单重钼板依靠国外进口的局面;与中铝洛铜等当地企业强强联合,开发出300多种特高压电器用相关产品……有色金属共性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源源不断的技术成果,正有力地推动着洛阳当地装备制造业飞速发展。
开发高端产品
努力突破创新
在机械装备先进制造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每天上午8时许就能听到一种声音,有时低沉,有时略显尖锐——那是齿轮测试及分析试验机运行的声响。
“这个声音其实也是我们追逐梦想的声音。”该中心主任邓效忠笑着说。
40年前,邓效忠是涧西南村的一名拖拉机手,出于热爱,高考时报考了拖拉机专业,录取后却被分到了机械设计专业。没想到多年以后,他与拖拉机的“缘分”更加深厚。在他的带领下,机械装备先进制造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与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研发出动力换挡拖拉机、无级变速拖拉机等高端产品。他参与开发的大马力动力换挡拖拉机,操作舒适、作业效率高、油耗降低30%,去年累计销量超过1万台。
近年,该中心还主持并承担了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机器人摆线针轮精密制造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精密减速器是机器人三大核心部件之一,占整个机器人成本的1/3,目前仍依赖日本进口。经过3年刻苦攻关,该中心突破了其关键部件的精密制造技术,目前已研制出摆线针轮数控成形砂轮磨齿机样机,并将于2018年建成国内首条摆线针轮精密制造生产线。
此外,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该中心还与安阳锻压工业有限公司合作,研制出智能型数控锻造机,从而取代现有的切齿工序。与现有产品相比,该产品能节省原材料15%,延长疲劳寿命70%,目前已批量出口到美国位于土耳其和巴基斯坦的工厂。
齿轮检测仪的声音每天仍在嗡嗡作响,更多科研人的梦想正逐步变为现实。
校企融合发展
实现各方共赢
谢敬佩说,如果说过去是产学研各司其职的合作1.0时代,那么协同创新中心的运作就相当于进入2.0时代,院校与企业不再泾渭分明,而是成为一个发展共同体。“协同中心就是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团队和企业进行融合来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然后帮助企业产品达到国际水平。”
近年,河南科技大学以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未来我们将继续开发诸如螺旋锥齿轮精密锻造此类给行业带来颠覆式影响的高新技术,继续推动本地产业发展。”邓效忠说。
河南科技大学校长孔留安表示,两个创新中心所包含的主体内容,和郑洛新国家自主示范区特别是洛阳片区的主体内容完全吻合。今后,该校还将围绕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要求,加强科研和技术研发,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发挥其优势,为洛阳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本报记者 陈曦 通讯员 扈孟德)
新闻链接:http://lyrb.lyd.com.cn/html2/2017-02/22/content_104122.htm
http://lyrb.lyd.com.cn/html2/2017-02/22/content_1041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