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教育
吉林大学 创办时间:1946年 主管部门:教育部 所属地区:中国 吉林 长春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综合类 官网: 学校代码:10183 邮编:130012 招生电话:0431-85166371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查看地图

点评 123

关注 3251

浏览 

长江学者韩喜平:国际战略新理念的中国创造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立足中国国情,把握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经过实践总结和理论创新,形成了众多关于国际战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创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作者:厘米教育 来源:吉林大学| 2017-03-06 08:59:03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立足中国国情,把握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经过实践总结和理论创新,形成了众多关于国际战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创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1.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共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当前,人类依然面临着全球发展不平衡,地缘政治因素更加突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以及非传统安全和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等诸多难题。世界各国只有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营造和谐稳定的国际和地区安全环境,才能实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共同发展,需要突出时代主题,科学把握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大国关系、邻国关系和联合国作用等几个方面。首先是需要构建健康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增进互信,把握方向”、“相互尊重,聚同化异”、“平等互利,深化合作”、“着眼民众,加深友谊”四点建议处理好中美关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最好的一组大国关系”、“在国家发展蓝图上有很多契合之处”、建设“高水平、强有力的中俄关系”等新论断处理好中俄关系。其次是需要处理好与邻国之间的关系。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三是需要发挥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作用。中国应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与其他国家一道推动联合国突出和平与发展的主题,高举公平正义的旗帜,讲公道话,办公道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四是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事实证明,中国不搞国强必霸,而是坚持和平发展;不搞强权政治,而是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不搞唯利是图,而是践行正确义利观;不搞零和博弈,而是奉行合作共赢。中国的“共赢”不但体现在经济上的包容性增长和繁荣发展,而且体现在政治上的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同时也体现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上的协调统一、文化上的包容互鉴和共生共存。同时,中国倡导的“共赢”也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中国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不但敢于划出红线,而且敢于亮明底线,红线和底线都会坚决维护,一丝一毫不会让步。

2.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正在积极倡导、努力建设、真诚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包括维护世界人民共同、正当的利益,确立人类的共同价值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一方面致力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同时更长远地致力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在维护世界人民共同、正当的利益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不但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断,而且还指出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和互利共赢的核心价值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坚持正确义利观,“政治上要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原则,秉持公道正义,坚持平等相待”,“经济上要立足全局、放眼长远,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中国在实践中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不但对周边近邻要义字当头、顾全大局,致力于维护地区稳定发展,而且对发展中国家要真诚友好、平等相待,对贫穷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绝不能唯利是图、斤斤计较,更要在国际上主持公道、追求正义,践行平等的价值理念,做到义利兼顾,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

在确立世界人民的共同价值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要求各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不但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在国际活动中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而且还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世界各国要树立一律平等的意识,不能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加强建设全球伙伴关系,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核心作用,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分歧争端,通过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减少全球发展不平等、不平衡现象,使各国人民公平享有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确立世界人民的共同价值,构造命运共同体,还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3.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离不开理念的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是由全球共建共享的,不可能由哪一个国家独自掌握,全球治理结构如何完善应该由各国共同来决定。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创新完善,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好地反映国际格局的变化,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和利益。这是中国对加强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作出的郑重声明,阐释了加强全球治理的中国理念。

当前的全球治理体系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建立、发展和运行的,从本质上说主要反映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无法满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比如,金砖国家对世界经济贡献率超过50%,但长期以来,它们的利益诉求并未得到相应的重视。G20的崛起更说明西方“七国集团”这一形式走到了尽头,全球治理体系需要吸纳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从而使机制更具有代表性,更能反映公平、正义的全球治理理念。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符合世界各国的普遍需求。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把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很多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很多挑战也不再是一国之力所能应对的。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G20中起着特殊的作用。2016年在中国召开的G20杭州峰会,表明中国正在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作出不懈努力。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需要“坚持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平等民主、合作共赢,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制化”;需要“以创新推进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完善全球治理机制”;需要“加强国际对话与沟通,坚持开放包容绝不损人利己、以邻为壑,大力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法制化及合理化”。近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是国际合作的倡导者和国际多边主义的积极践行者。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优秀文化中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之所以对世界的影响不断扩大,一方面源于中国处于特殊的亚欧大陆地缘政治板块的重要区域,另一方面在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增长和整体跃升。中国制度生根于中国大地,同时是一种开放包容的制度,这一特性为解决国际争端、地区冲突、种族歧视等问题提供了文化支撑和制度保障。

(作者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