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阳教授作学术报告
3月27日晚,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政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政治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张凤阳教授做客“侯外庐学术讲座”第九十六讲,做了题为“爱国主义的情感来路:一项政治文化史的考察”的学术报告。公共管理学院负责人主持报告会。
- 作者:厘米教育 来源:西北大学| 2017-03-29 15:17:41
3月27日晚,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政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政治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张凤阳教授做客“侯外庐学术讲座”第九十六讲,做了题为“爱国主义的情感来路:一项政治文化史的考察”的学术报告。公共管理学院负责人主持报告会。
张凤阳教授在报告中首先对国家既是“统治体”又是“共同体”的“双重面”进行了阐释。他引用韦伯对国家的看法,依次介绍了西方国家政治发展的“专制时代”“民主时代”和“福利时代”。他指出,“要说明爱国主义的情感来路,必须考虑国家作为‘共同体’一面”,因为纯粹的暴力机器只能令人恐惧,而不能使人产生自愿认同,更遑论发自肺腑的热爱。其次,他介绍了古典语境中的“祖国”及其近代转义。从拉丁文中的patria、古罗马立邦的传说、库朗热的古代城邦研究、柏拉图的隐喻,到中世纪语境、绝对主义王朝语境和法国大革命语境中patria的含义,论述了祖国是“母亲——大地”双重意向的情感化聚合。再次,他论述了领土主权之争与民族概念的政治化的问题,解释了为什么要从古老民族意识里寻求认同资源的问题。最后,阐述了人类学解释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他认为,贮存“民族”概念之政治意涵的真确信息,不在属于人类学范畴的民族志文献中,而在近代欧洲政治家和外交官的日记与书信、外交谈判备忘录以及国际法著作之中;在后者那里,“民族”被理解为“国家”的集体人格化身,乃是基于领土空间来定义的对外有限与内部聚合的政治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