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新干线】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立交桥”课堂模式:让思想政治工作在创新中充满活力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筑牢第一课堂、创新第二课堂、探索网络课堂,不断深化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把思政课课堂建设成为学校的优秀课堂。构建“立交桥式”教学模式,建构一体化育人的格局,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让思想政治工作在创新中充满活力。
- 作者:厘米教育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 2017-02-28 20:06:59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筑牢第一课堂、创新第二课堂、探索网络课堂,不断深化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把思政课课堂建设成为学校的优秀课堂。构建“立交桥式”教学模式,建构一体化育人的格局,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让思想政治工作在创新中充满活力。
因事而化,筑牢第一课堂主阵地
“主题建构整合课程,人文理性点亮情思,课题探究贯穿始末,分享融合共促发展”是任者春工作室的核心理念。在思政课上,任者春把学生分成“爱国”“法制”等主题小组,学生依托每一节课的不同问题,将小组主题作为切入点查阅资料进行思考,并在课上共同分享,这一创新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的同时,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性和生动性,得到了师生的高度认可,任者春教授也因此获得“大学生良师益友”称号。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把推动思政课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加大学科支持、利用红色资源、运用信息技术等,努力将思政课打造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为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知,学院以“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基地为依托,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平台,开设了“马克思主义论坛”和“三励讲坛”,每年邀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巾帼标兵、校内外专家学者等为学生做专题报告40余场,其中,有带领学生重温经典、领会当代价值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方法论”、“永远的《资本论》——《资本论》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等学术报告会,又有以独特视角分析时代最强音的“‘中国梦’理念之人的生态化意蕴”等学术报告会,增强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与此同时,每场报告会也是座无虚席。学院2015级学生王中阳几乎每场专题报告会都会参与聆听:“报告会有效提升了我们的理论水平,扩展了学术视野,让每一个人都受益匪浅。”
因时而进,激活第二课堂生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上,以第二课堂为抓手,创新实践育人方式,先后与山东省党史馆、济南市检察院、济南市监狱、黎平会议纪念馆等十多个单位合作,共同为学生搭建起党员教育实践基地、党员廉洁教育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红色教育实践基地、感恩教育实践基地等五个专题教育实践基地。学院以教育基地为平台,以系列活动为依托,在培养学生理论素养过程中,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从知、情、行三个维度相互配合、层层递进,夯实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增强其服务社会的能力。
“知”、“情”为始增认同。学院研究生张玲玉自入学以来一直担任党史纪念馆的讲解员。在这期间,她近距离接触英雄事迹,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学术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的同时,感受到了艰苦岁月里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斗志,深入感悟了红色革命精神。近年来学院先后组织学生赴遵义会议纪念馆、黎平会议纪念馆、济南市人民检察院“清廉成就泉城梦”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复兴之路”山东展暨山东省庆祝建党95周年主题展、“艰难的历程,壮丽的史诗”纪念建党95周年图书馆馆藏红色文献展等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实地的考察学习和参观走访,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们的实践中增加温度,心灵的净化在学生们的亲身体验中悄然发生,精神面貌不断提升。
“行”为重点促升华。所学即为有所用。学院在提高学生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色,组织学生以建立的实践基地为平台,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用自身的行动宣传党的思想。近几年先后参与组织党史义务宣讲队、“沂蒙情•中国梦”暑期服务队、纪念抗战胜利学习宣讲团、赴贵州实践队等四支队伍走出校园,将自己的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带领身边的人回顾党的历史,学习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实际行动为马克思主义代言。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学院利用暑期时间,组织优秀学生赴贵州开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实践活动,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黎平会议纪念馆、遵义市档案馆等地都留下了学生的足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红色历史,传承红色精神。作为“筑梦源野、一路黔行”贵州社会实践服务队队长,李莉莉忙碌而充实地度过了暑假。她在赴贵州支教期间担任遵义会议纪念馆的讲解员。讲解中,李莉莉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详实丰富的资料,结合会址的场景,让参观者更为清晰地了解遵义会议发生的前后过程,共接待参观者50余批、近1000人次。谈到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李莉莉说道:“社会实践让我在理论与情感方面更加增进认同、提升高度,以后我也将会积极主动地把‘红色火焰’传承下去。”
因势而新,借力新媒体传播正能量
新学期开始,学院2014级学生安瑞龙就忙得不可开交。他自发在微信开设公众号“马恩有点甜”,用最简单、最直白的方式介绍马克思主义相关知识,关注人数过百,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这也是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网络思政活动的一个实例。
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媒体是推行思政教育不可越过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学院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力求打造一个有学科支撑,有专家指导,由学生主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引导学生运用网络,推动思政理论学习向生活化、平常化、大众化发展,提升了学科学习的灵活性,扩大了思政育人的社会影响范围。同时,学院引导学生从自身专业出发在新媒体平台开设“解读四进四信”微信专题版块和“小编带你解读四进四信”微博专栏等多个活动版块,并制作“探寻抗战历史感悟红色文化——纪念抗战胜利学习宣讲团实践风采展”专题视频在微信平台进行传播,在团员中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提升了活动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通过“课上+课下”“理论+实践”“线上+线下”的形式,筑牢第一课堂、创新第二课堂、探索网络课堂,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加强引导,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使思想政治教育既“顶天”又“落地”,筑实效、增活力。
编辑:向玉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