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的“地质”专业
由于我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不怕艰苦,勇于奉献的矿院精神。齐心协力,脚踏实地,立足专业,搞好数学的光荣传统,我们挺过最艰难的创业阶段,使地质专业得以生存下来,求真务实,为以后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 作者:厘米教育 来源: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 2017-03-13 08:46:09
从无到有的“地质”专业
——记9位地质教师的艰苦创业
山东科技大学 徐榜荣
1963年到1964年,淮南矿业学院,江西煤矿学院,江苏煤矿专科学校等三校先后并入山东煤矿学院,合并以后共有地质教师9人,其中来自北京地质学院3人,来自东北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学院)3人,来自南京大学1人、北京矿业学院1人、淮南工科专科学校1人,归属于山东煤矿学院采煤系地测教研室,主要承担采煤专业,矿建专业,经济专业的煤矿地质学课程。
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闹革命,1971年与泰安煤矿学校合并,改名为山东矿业学院。当时由于国家经济建设需要以及煤矿现场缺乏地质人员,于是在我院新设立了地质专业,当时正值十年动乱时期,学校是军事编制,与矿建专业一道,成立了地质矿建大队。
从71年开始,招收了“矿井地质”专业第一批42名学生,1972年煤炭部将学校下放给山东省以后,省里又在我们学校增设了“综合找矿”专业,同时将“矿井地质”专业,改名为“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由于一下新建立两个专业,随之而来的压力也增加了,原来仅为外专业讲课,课程比较单一,增设了地质专业以后,地质课程增加了。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粥少僧多,即教师较少,地质课程很多,两个专业加起来将近20余门,再加采煤专业、矿建专业、经济专业的地质课程,按常规9个教师根本就无法完成。经过大家充分讨论,一致认为,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不能像过去那样,一人只讲一门课,要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要做到一专多能,通过大家的努力,采用车轮式的讲课方法加以解决。
如原来讲授煤田地质与勘探的教师,由于没有矿物学老师,经过努力备课,讲授了矿物学课程。又如原来讲授煤矿地质学的教师,由于“综合找矿”专业增加的新课程较多,无人讲授,经过细心准备,分别讲授了区域地质,矿床学,普查找矿等课程。再如原来讲授水文地质课程的教师,由于古生物地史课无人讲授,经过精心备课,讲授了古生物地史的课程。正是这种不怕困难,勇挑重担,埋头苦干,尽心尽力,迎着困难而上的无私精神,把两个专业以及外专业的地质课程,全部担当下来,并取得良好效果。
另外,有些课程不是通过老师备课就能解决的,如“综合找矿”专业的矿相学课程,它需要通过矿相课特有的设备“光片”来讲授,而当时我们学校只有岩石薄片,没有矿物光片,于是我们就通过同学关系,邀请昆明工学院地质系矿床矿相学专家前来讲授,讲完以后,并请他把光片留下来支援我们,这样以后矿相学课程,我们自己就可以讲授了。总之,只要教学计划上安排的课程,我们是契而不舍,千方百计的要想方设法来完成。
由于我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不怕艰苦,勇于奉献的矿院精神。齐心协力,脚踏实地,立足专业,搞好数学的光荣传统,我们挺过最艰难的创业阶段,使地质专业得以生存下来,求真务实,为以后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以后从其他院校陆续分来了新生力量,又从地质部门调来了一批骨干教师,加上我们又留下了部分自己学校毕业的学生,使地质专业不断发展壮大。1973年,恢复高校编制,由地质矿建大队改为地质矿建系,以后矿建专业单独建系,测量专业并过来,改为煤田地质系,1993年改为地球科学系,2000年,又改为地球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1971年成立地质专业时,只有一个专业,9名教师,42名学生,经过45年的风风雨雨,发展到现在成为有四个专业,70多名教师,1600余名学生的二级学院。为国家培育了大批优秀的专家,学者及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和煤炭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这就是科大传统、这就是科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