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教育
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 创办时间:1951年 主管部门:山东省人民政府 所属地区:中国·山东·济南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理工 官网: 学校代码:10424 邮编:250031 招生电话:0532-86057077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胜利庄路17号 查看地图

点评 123

关注 3251

浏览 

【假日休闲品读】(192)弗敬不正 从容中道 自胜者强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精粹的、经典的、学术的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教养的结晶。其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三个字:道、礼、和。道者,内在根据;礼者,外在准则;和者,理想状态或最终目的。率性(遵循天性、天道)行之谓之道,各行其道谓之礼,各得其所谓之和。道、礼、和三字包罗万事万象,大到宇宙天体,中到人类社会,小到人类个体生命以至于每一个人的具体行为概莫能外。三字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的知行合一的理论体系,一个基本由儒道释三家共同创造的伟大理论体系。

作者:厘米教育 来源: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 2017-01-23 20:58:10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精粹的、经典的、学术的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教养的结晶。其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三个字:道、礼、和。道者,内在根据;礼者,外在准则;和者,理想状态或最终目的。率性(遵循天性、天道)行之谓之道,各行其道谓之礼,各得其所谓之和。道、礼、和三字包罗万事万象,大到宇宙天体,中到人类社会,小到人类个体生命以至于每一个人的具体行为概莫能外。三字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的知行合一的理论体系,一个基本由儒道释三家共同创造的伟大理论体系。

  国学的主要构成也是三个字:经、传、子。经者,文本、元典,《易》《书》《诗》《礼》《春秋》是也;传,解释、注释文本、元典者也,诸如《礼记》《左传》《公羊》《谷梁》之类;子,实践、落实文本或元典者,诸如《论语》《孟子》《孝经》等。子以孔子为首,包括老子、庄子、孟子等先秦诸子,以至汉代董子之流,佛教最后参入。

佛教是以子,即释子的身份参与到中华经典理论大体系中来的,于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缘文化即其中不可或缺而颇具特色的一部分。

佛教认为,世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因缘而生”,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万事万象都处于因果关系之中,依一定条件生起、变化。这就是《法华经·方信品》所谓“佛种从缘起”。而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生成变化既有其主要或直接原因,也有促成其生成变化的辅助原因或条件,前者即所谓“因”,后者即所谓“缘”。因缘是形成事物,引发认识,造就业报等现象所依赖的原因和条件。《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曰:“因有二种,一者正因,二者缘因。成佛虽因佛性为正因,亦须有缘因。”缘者缘助,能开发正因之性者即缘因。故《翻译名义集·释十二支》引僧肇语曰:“前缘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

因、缘二者互相联系,彼此依存,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因,为本(种),为主,为正,固然重要,但缘是条件,是助力,同样不可或缺。道理很简单:佛家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即因,是天然的,本生所有的。但正如种子没有土壤、水分以及阳光等不会发芽生长一样,有因而不得其缘是无生无成无果的。因此佛家在强调因的同时特别注重缘的价值,称“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随处任缘”。既然万事万物皆“因缘而生”,即依凭某种条件才得以存在,并随条件变化而变化,那么它就不具备质的规定和独立实体,即没有恒常自在的主体,故谓之“空”。因而只有条件的存在和变化才是绝对的,事物本身的存在与变化只是相对的。于是龙树《中论·观四谛品》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强调中道是真正把握一切事物现象的实相的方法和途径。

因缘说在古代中国生长发育,并产生深刻影响。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我国特定的天然根基和生态基础,在于中国本体文化的特质和传统。中国文化是道文化,是人道、人本文化,重根,重本,重渊源,重祖宗,重传统。孔子后学告诉我们,“天地者,生之本,物之本;先祖者,类之本,人之本”。《老子》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有根才有枝叶,有源才有流,有传统才有现代。《庄子》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而“天下万物发于根,始于母,原于雌”(庞朴语),故无论儒道皆大力倡扬柔。柔是中华民族整体国民性格特点。“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柔能生刚,柔能克刚”;主张“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庄子》)。

于是道家表现出了非凡的人生大智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人类之最适中最理想的行为是“为而不争”。为,有所作为。有所作为才有文化成果,才有文化财富的创造,才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保障。不争,才能减少文化成果的损失,实现文化积累。不争,才能避免伤害,甚而赢得尊重,赢得自己的发展时间和空间,才能走向强大以至高大、博大、悠久。中华文明之所以绵绵不绝,成为四大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就在于知雄守雌,在于“柔克”“自胜”,中华民族不是“胜人”而是自胜的民族。

于是道家、儒家殊途而同归,视“和”为终极目的或理想归宿。和者,天人和谐,社会和谐,身心和谐也。然而“和”毕竟只是理想,争则是客观甚至永久的存在。如何实现理想状态,即和谐?或曰实现理想的途径或方式是什么?儒、道之答案各不相同。

道家偏向消极,主张“无为自化”,众所周知,不必赘言。在这里,儒家则彰显出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张扬人类所独具的品性:教养,强调“中庸”,主张“从容中道”。从即忠,容即恕,故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中庸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中者,适中之谓。“庸者,用也,常也”。用者,用中,以适中的方式做事;常者,常规,常态,常行。我们祖先以适中的方式做事成就了中国的文化传统,成就了中国人做人的规矩和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中庸有两大标本:上天和祖先。于是中庸内涵和基本表现形态只是两个字:序与和。上天宇宙既是严整的秩序,更是圆满的和谐,序与和是上天宇宙运行的大准则。于是我们祖先“则天”,“率性”,“承天之道而理人之情”,以此准则来规划和安排中国社会,于是成就了“礼仪之邦”,成就了独树一帜的礼乐文化。故二程说:“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一个序,一个和,二字含蓄多少义理。”

“礼者,人道之极(准则)也”(《荀子》)。礼是入道、行道的保障,即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故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

“礼别异”。礼的指标是实现秩序,礼的起点或前提则是分。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不断分别、分理、分化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首先分化混沌,告别愚昧,战胜野蛮,然后步入文明,走向自觉。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三大分别、分理、分化的基础工程,即天人之分、人人之分和个体生命的身心之分之上。这三大基础工程决定了人类群体的三大主体行为:如何对待上天、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这三大主体行为造就了人类的三大主体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而天人、人人和个体身心这三大关系实即三大因缘,彼此依存,相辅相成。

“礼本于仁”。仁是实施三大主体行为,处理三大基本关系,并使之达到理想状态,即和谐的最高准则和最适中手段、最有效方式。于是成为“人之为人的最高标准”(冯友兰语)。“仁者爱人”,仁的基础内涵是爱,即所谓“亲亲之谓仁”。但爱并非仁的主要内涵,爱属自然,是天性,是本能,是感性的,有等差,有时限,讲占有,可拒绝。爱是上天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基本情感。

“仁”的主要内涵是敬,即孔子所谓“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是教养,是理性的,平等的、无时限,重分享,是互相的,并不可拒绝。故孔子曰:“无敬何以别(犬马)乎?”敬乃是处理天人、人人(包括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关系)及身心三大关系的要津。

于是孔子曰:“礼主敬。”《易·坤卦》:“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易·离卦》曰:“敬之无咎。”《左传》曰:“敬,礼之舆也。”《庄子》曰:“敬中以达彼。”《坛经》曰:“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皈依也。”二程曰:“人道以敬为本。”朱子曰:“敬是圣门第一义。”王夫之则径称:“敬,礼之神也。”当然爱不可或缺,因为爱是天性。无爱则无敬,无敬则无所谓爱,“爱而无敬,兽畜之也”。所以爱和敬实际也是一种因缘。依佛家言爱即因,敬即缘,相辅相成。有真因才有正果,有爱无敬,不成正果。

故孔子说:“弗爱不亲,弗敬不正。”由爱而敬,或曰由爱提升到敬,才谓之“中”,才合适,才到位,才符合礼的规范,也才能最终实施好三大行为,处理好三大关系。敬有二义:一是忠,即孔子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是恕,即孔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类由正面,主动、积极地处理三大关系即忠,由侧面,被动、消极地处理三大关系即恕。人类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类有张有弛,有进有止,有作有息,可以动静相得,刚柔互济。人类既需要主动、积极,也需要被动、消极。而当今人类所忽视的恰恰是后者,这就是所谓物化,准确地说动物化的最主要表现。

总之,中国文化或国学归根到底是三个字:道、礼、和。这三字彼此关联,相辅相成,互为因果。道是因,礼是缘,和则是果。

道,有天道、地道、人道等。中国文化所重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庄子》)。由此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性质:重人道,人本。

《礼记》说:“人道,政为大。”日前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特别引用了孔子所说“政者,正也”。这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直接关系到执政者的人文素养及其执政效果。然而何以正?答案只有上揭四字:“弗敬不正”。所谓敬,无非有三:“尊天”(墨子语,即董仲舒所谓“崇本”),互敬(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自重。三者是为人、为政、立国和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正道。对上天大自然,对他人,对人民群众,对自己个体生命不敬,就是人品不正,民风不正,党风不正等等,一句话,就是不正道。结果只能是自然生态恶化;只能是失信于人,激化社会及民族矛盾;只能是身心不和,生命失常。只有尊天、互敬、自重才能提升境界,提高修养,进而改良执政效果,政通人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永保中华文明之道通达和长远。

《中庸》曰:“从容中道,圣人也。”从,信从、服从,即忠;容,宽容、理解,即恕。善者从,不善者容。忠恕是人生修养的极致,只有忠恕,才能达到生命的理想境界,社会关系、天人关系才能实现理想状态。对天,对人,对自身个体生命有忠有恕,就可以实现三大和谐,即天人和谐、社会和谐和身心和谐。费孝通先生生前最后发表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令”,体现出的正是中华民族的大胸怀、大境界和大智慧、大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