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安师】《中国教育报》:“钟情”甲骨三十载 只为做好“一件事儿” ——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研究纪实
1985年编辑出版的《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成为解放后首部全国性的商史研究论文集;
- 作者:厘米教育 来源:安阳师范学院| 2017-04-06 11:15:49
《中国教育报》2017年4月5日报道: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4/05/content_475781.htm?div=-1
1984年参与主办首届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
1985年编辑出版的《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成为解放后首部全国性的商史研究论文集;
1987年主办中国殷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
1988年主办殷墟科学发掘60周年学术座谈会;
1989年主办甲骨文发现90周年国际学术纪念会;
1994年举办甲骨文发现95周年国际学术纪念会;
1999年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安阳市政府部门联合举办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
2004年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安阳市政府部门联合举办2004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讨论会;
2012年荣获我国甲骨文计算机辅助缀合研究领域的首项国家发明专利;
2016年获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甲骨文研究重大委托项目9个子课题中的3个子课题;
……
三十多年来,地处甲骨文故乡的安阳师范学院,充分发挥安阳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落实中央重大决策,薪尽火传、代代守护,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断深化甲骨文研究,努力推动“绝学”发展,在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做出了“小”学校的“大”贡献。
培养研究人才:专科学校里开设“研究生班”
1984年,第一届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在安阳召开。会议结束后,作为会议主办方之一的安阳师专(2000年更名为安阳师范学院)邀请与会专家到校指导工作。在座谈会上,谈起地方院校的发展,专家一致建议安阳师专要充分依托安阳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自己的特色,走出一条具有安阳师专特色的办学道路。
“学校地处甲骨文故乡,殷商文化资源是我们具有的优势,我们想,如果将这一地域优势变成我们的办学优势,学校就能拥有‘一流’的学科,有拿得出、叫得响的特色。”时任安阳师专副校长的申斌说。
这一想法得到了国内殷商文化研究专家学者的支持。甲骨学研究专家胡厚宣专门为安阳师专题词:“地傍殷墟,开展殷商文化研究。”
虽然学校具有开展殷商文化研究的地域优势,然而,当时国内殷商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大都集中在北京等大城市,学校并没有开展研究的人才优势。“没有研究人才,那我们就自己培养,我们创造条件也要克服这一困难。”申斌说。
1985年,学校从历史系、中文系留校毕业生中,通过选拔考试,最后录取李雪山、郭旭东、朱彦民、韩江苏、刘学顺、王义印等6人,成立了殷商文化研究班。“他们6个人拥有双重身份,既是研究班的学生,也是安阳师专的在职教师,享受教师的待遇,免费接受 ‘研究生’培养。实行这样的措施,我们是希望能够真正培养自己的开展殷商文化研究的专门人才。”申斌说。
研究班历时两年,甲骨学研究专家胡厚宣、李民、田昌五、王宇信、杨升南等来校任教,开设了甲骨学、殷商史、先秦文献、殷商考古等课程。研究班的成立在安阳师专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大家对这个专科学校里的“研究生班”充满了质疑。研究班的6名同学也成为了很多人眼中的另类。“就你们还想‘读研读博’,还想搞殷商文化研究,简直是自不量力。”面对他人的不解甚至是讽刺挖苦,研究班的老师开导大家:“未来,我们用成绩来证明今天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研究班读书期间,郭旭东、朱彦民(化名朱桢)等开始陆续在安阳师专校报上发表有关甲骨文研究的文章。研究班结班后,研究班的6名成员合作出版了《甲骨文精粹选读》,该书是较早出版的有关甲骨文研究的入门书籍,目前已再版两次,发行数万册。1989年,《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了专题介绍,引起中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虽然我们读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生’,但是这两年的学习,让我们接触到了当时殷商文化研究的前沿成果,为我们日后开展学习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现任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院长的郭旭东说。
在甲骨学研究学界的关心下,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安阳师范学院形成了以申斌、连波、郭青萍、聂玉海、郭胜强等青年教师和殷商文化研究班成员为骨干的研究队伍。这支队伍逐渐成为国内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的骨干力量。
郭旭东出版《殷商文明论集》等专著1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甲骨文与商代礼制研究》、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甲骨文军事资料集萃与考辨》以及多项省部级、厅级科研项目,2011年当选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李雪山出版的《商代分封制度研究》运用丰富的考古和文献资料,系统研究了商代的封国、方国、分封制度和地理环境,提出商代确有封建制度,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对研究夏商周三族的关系史有重要参考价值,是商代方国地理和政治制度研究的重要成果……韩江苏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甲骨文图文资料库》结项鉴定等级为优秀,2012年被《光明日报》“学人风采”栏目专题报道……现在南开大学任教的朱彦民出版《殷墟都城探论》《巫史重光——殷墟甲骨文发现记》等专著,并担任国际易学联合会理事,中国殷商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职务……
“殷商文化研究班的开办,不仅培养了殷商文化研究的专门人才,彰显了地方院校承担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也为学校打造办学特色奠定了基础。”安阳师范学院副院长姚远峰说。
搭建学术平台:“小”学校办起“大”刊物
在殷商文化研究界,有一本在海内外学术界、特别是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界享有较高声誉,成为专家学者案头必备的刊物,这本刊物就是安阳师范学院1980年创刊的《殷都学刊》。除发行于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和台湾)外,还发行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新加坡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发行量长期居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前列。
1984年,甲骨学研究专家胡厚宣建议安阳师范学院《殷都学刊》开设“殷商文化研究”专栏,并将自己的重要学术论文送来发表。连续几年,《殷都学刊》每年第一期首篇发表的都是胡厚宣的文章。在胡厚宣的支持下,“殷商文化研究”专栏逐步成为研究殷商文化的重要阵地,国内著名学者李学勤、邹衡、田昌五、李民、王宇信等,以及国外著名学者艾兰(英国伦敦大学)、伊藤道治(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许进雄(加拿大安大略省博物馆东方部主任)等也都热情地投寄论著,并以其文章在《殷都学刊》发表为荣。众多海内外著名学者投寄和发表的有关文章,大大提高了《殷都学刊》的学术质量和在海内外学术界的声誉。
作为《殷都学刊》极稳固的常设栏目,33年来,“殷商文化研究”栏目累计发表甲骨学、商代考古和殷商历史研究文章近700篇。据不完全统计,共有近300篇论文或报道论及《殷都学刊》的办刊经验与办刊思路,高度赞扬“殷商文化研究”专栏引领了我国地方院校特色栏目之路。《光明日报》曾发文盛赞其“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为特色,突出殷商文化研究”的独特魅力。
l997年《殷都学刊》被确定为中国殷商文化学会荣誉会刊;1999年,《殷都学刊》被国家新闻出版部门选送到美国参加“中国书刊出版物展览会”;2010年,《殷都学刊》第五次被评为“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殷商文化研究”栏目第二次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特色栏目”;2011年,“殷商文化研究”栏目入选国家教育部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2012年,《殷都学刊》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项目;2014年,《殷都学刊》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核心期刊(扩展期刊);2016年,《殷都学刊》获教育部门名栏建设成就奖……
“《殷都学刊》能够获得诸多荣誉,主要是因为她充分利用‘地利’‘人和’的优势,较早大力组织和发表研究世界上极古老的文字之一——甲骨文以及殷商文化的文章,也是国内仅有的一家长期坚持发表殷墟甲骨文、考古学和殷商史论作的刊物,为国内相关研究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殷都学刊》主编郭旭东说。
寻求便捷检索:甲骨文有了“数字化”引擎
殷商文化研究班的成员之一韩江苏一直致力于甲骨文研究。在研究中,她发现,从甲骨文发现以来,有关甲骨文的考辨研究成果丰富,但因为缺乏全面系统的整理,检索起来始终困难。能不能把图、文、字结合起来,开发一个既全面又便捷的信息化资料库?为了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韩江苏找到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刘永革教授,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刘永革为韩江苏的治学精神所感动。他认为,身处殷商故地,能用现代化技术为甲骨文研究出力,是责任,也是荣耀。2001年,安阳师范学院成立了以韩江苏、刘永革为主要成员的“甲骨文信息化课题组”,2004年,课题组“壮着胆”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没想到一举成功。十年辛苦磨一剑,经过艰苦奋战、两次主动申请延期结项,2011年11月,课题最终成果——“甲骨文图文资料库”迎来了专家组的检查验收。资料库收录了《甲骨文合集》《补编》《英藏》等九种甲骨著录共72264片甲骨。屏幕上,一行行甲骨文整齐地排列,组成一个可视化查询界面。在界面上,使用者可以快捷地检索到41832个甲骨文原形文字的音形义,还可以看到它的全部同字异形体、释文,以及刻有该文字的原始甲骨片。该资料库是目前世界上资料全、检索极为方便、功能定位极明确的甲骨文资料库。这是国家社科基金5位鉴定专家给出的一致评价,他们不约而同地将其评定为“优秀”等级。
电脑上输入甲骨文字,查找相应释义,还能查看该字多种写法的所有甲骨图片,以前甲骨文研究人员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甲骨文信息化课题组人员的努力下已经变为现实。
韩江苏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已逾6年,但安阳师范学院建设甲骨文数字化平台的脚步却从未停止。为了补充完善甲骨文图文资料库,学校每年投入20余万购买甲骨文研究相关成果。甲骨文信息化课题组成员只要发现有关甲骨文研究的新资料,也都会不遗余力购买,然后进行扫描、数字化处理。“甲骨文数字化平台为甲骨文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多方位研究手段。未来,我们将朝着‘一片甲骨惊天下’变成‘数字甲骨惊天下’的方向不断努力。”刘永革说。
探寻考释新路径:甲骨文研究搭上大数据快车
国家领导人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重视发展具有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同时强调,“还有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中央宣传部门领导2016年4月在河南调研时强调,要挖掘好、传承好、弘扬好优秀传统文化,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做好甲骨文的破译工作。
已发现的5000多个甲骨文字中,能够明确破译出来的只有1500字左右,余下的3000多字,或音不可卒读,或义不可明喻,或形不可构照,考释难度非常大,传统考释方法效果非常不明显。能不能把甲骨文研究和大数据结合起来,以复杂网络和大数据为研究工具来解决甲骨文的考释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甲骨文研究,安阳师范学院积极整合校内资源,集合文学、历史、计算机、体育等专业优势,形成了一支跨专业、多学科联合攻关的学术团队——甲骨文信息化处理团队。凭借已经建成的甲骨文数据库优势,甲骨文信息处理团队开始尝试建立利用语言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对甲骨文化进行语义、语法处理和知识挖掘。
“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甲骨文研究从传统的‘文献查阅—经验积累—深思冥想的研究范式’到‘大数据分析—多源异构信息融合—机器学习和知识推理’新的辅助甲骨文研究范式的转变。”安阳师范学院副院长姚远峰说。
开创新的研究范式,就要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团队根据成员自身研究方向和甲骨文研究趋势,重点开展了甲骨文语义、语法、字形、数据挖掘研究。
在以往的研究中,甲骨文专家知识对甲骨文信息处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甲骨文专家知识的共享和传承程度极低。如何让计算机享有甲骨文专家的知识,为甲骨文进行知识挖掘奠定基础?构建甲骨文知识图谱是甲骨文信息处理团队一直努力的方向。“将甲骨文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构建成大规模知识网络,这样我们就可以让计算机成为‘甲骨文专家’,我们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展进一步的研究。”甲骨文信息处理团队成员熊晶说。目前,安阳师范学院开展了汉字遗传算法计算、构建甲骨文拓片网络、构建甲骨文单字网络、构建甲骨文语言可拓模型等研究。“我们现在开展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之上,希望借助计算机的大数据运算进行智能化研究,从而为甲骨文考释提供新的辅助研究方法。”刘永革说。
凭借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人才、科研等优势,安阳师范学院积极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安阳师范学院联合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苑,成立“汉字文化传承创新联盟”,建立了“汉字文化体验与研究中心”,形成了汉字文化“参观——考察——体验”一站式服务,先后接待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台湾地区1000余名来宾参观体验;创作表演的《商鼎随想》在第五届中国舞蹈节暨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中荣获“极受观众喜爱的舞蹈作品奖”;郭旭东、韩江苏、郭胜强等多名甲骨文研究专家应邀参与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建设和布展方案、殷墟博物苑筹建、协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翻译注释甲骨文等工作。2012年4月,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中文日活动中,安阳师范学院应邀参加并作了题为《象形文字的魅力》的演讲,学校的老师还现场展示了甲骨文书法,被联合国中国书会收藏。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安师人秉承“板凳要做十年冷”的精神,敢于向“绝学”挑战,勇于向冷门‘叫板’,30余年的时间里,安阳师范学院坚持不懈开展甲骨文研究,国家领导人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我们带来了‘春风’,今后,安阳师范学院将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落实中央重大决策,在甲骨文研究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安师人的更大贡献!”安阳师范学院院长黑建敏说。
(责任编辑:苗红果)